跳到主要內容

    短中長程計畫前言

    優良傳統 (legacy)

    通才教育是自中古以來西洋大學的優良傳統,今日的大學已逐漸脫離這個理想。要回復到大學設立的初衷,就必需回復大學教育的本質,發揚通才教育的教學設計。我們的長期目標是:

    建立通識教育的主體性:大學部的教育本質上就是通識教育;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,如果沒有作好基礎教育,高深、專門的研究根本無從作起。在大學教育逐漸變質的今日,通識教育必須扮演改革的中堅力量。 
    教學提供多元多樣的修課選擇,擴大和加深學生的學識範疇,提昇全人的素養。 
    學術及藝術從事跨學門整合,提供學術、藝術正式及潛在課程及活動。 

    宗旨

    組織任務 (institutional missions)

    核心課程的各學門應儘量讓課程完整化、結構化,深耕通識教育。設置通識教育語意網。

    1. 核心課程部分學門學程化。 
       
    2. 建立跨科系的學程,彈性合併相關資源、發展新學術。 
       
    3. 核心課程各學門建立基礎課程、進階課程。 
       
    4. 核心課程的各學門應儘量讓課程完整化、結構化,深耕通識教育。 
       
    5. 建立核心課程校外評鑑制度,提升教學水準。

    推動學程整合:在學生人數日漸減少的情況下,科系劃分太細反倒不利大學的發展,故應發展的全校性學程,以統合全校資源,增加競爭力。

    市場需求(market smart)

    核心課程學程化自然形成,逐漸成為大學教育制度的常態。
    新的科系由核心學程自然形成。

    定位

    研究型、教學型、專業型、社區型

    目標市場 (Market I, II, III)

    本校無論定義為哪一種性質的大學,大學部通識教育的主體性及基礎性都不容降低。因而本校的通識教育應定位於學術基礎訓練,而非專業的填充料或營養學分。現代 的大學生所需的基礎知識正殷,沒有多少空閒作政治教育或社會教育式的共同科教育,或追求時尚的科技教育。大學生應該修習的人文、藝術、哲學、社會學、心理 學、經濟學、法學緒論等基礎理論,是永遠的價值。因此核心課程應定位於基礎學科訓練,而不是市場導向。

    標竿

    國內標竿(院系所)

    1. 以中山大學通識中心為標竿。因其通識教育各單位整合,將通識教育中心提升至一級單位,年預算新台幣一千萬元,顯現校方的重視。 
       
    2. 中山大學延攬各學院表現傑出的學者教師出任(以合聘方式)通識中心的專任「研究員」制度,提升改善通識中心專任教師的學術水準,且保持一年一聘的流動 性,此一制度值得肯定。 
       
    3. 中山大學建立「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」,以中山大學為核心,整合南部地區通識教育資源,於九十三年三月二日成立,共有19校為正式會 員,3校為觀察會員。此一制度構想與實現的行動力,皆值得肯定。

    國際標竿(院系所)

    以哈佛大學為標竿

    院系所需

    口號目標 (Symbolic construction)

    推動具核心價值的課程,重視基礎學科訓練,發展創造與想像能力。

    資源投入(Material Investment)

    與社區結合推動文化藝術活動。
    設立通識文藝基金,募集藝術活動經費。

    系所活化

    人文學域與社會學域完成學程化的目標。
    部分核心課程實施英語教學。



    TOP
    置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