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性別研究】微學程
宗 旨
性別研究微學程的開課宗旨,是基於性別平等的教育理念,培養學生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度,以及尊重差異的涵養。經由人文、社會與科學不同領域的性別課程的分析,展現出性別議題的多面性與複雜度,可以提昇學生獨立思考與品德倫理的素養。
課程簡介
|
所屬學門
|
課程名稱
|
課程簡介
|
人文
|
哲學與宗教
|
性學與哲學
|
性與愛是性學的核心問題,這些問題也是人生切身的重要議題。哲學的訓練主要是概念的分析與證成的研究。透過哲學的訓練,去思考性學的議題,能夠培養學生對性愛議題的反思能力,並提昇性愛議題與倫理道德高度相關的敏感性。
|
哲學與宗教
|
性愛的文學與哲學
|
本課程討論有關性愛的議題,強調文學與哲學互相援引印證,亦即,以哲學理論來詮釋文學作品,以及以文學作品印證哲學理論。
|
哲學與宗教
|
性別理論與實踐
|
性別,近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,不論是抗議性騷擾的#me too,或是同志平權的各項權益,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沉澱發酵。為釐清這些相關議題,本課程將帶領同學回到性別理論的發展思路,思考重要的理論與論爭,並結合相關時事議
題討論,培養同學的性別敏感度。
|
文學經典
|
文學名篇選讀:愛戀與生活
|
閱讀中國古典及現代文學經典作品,培養鑑賞及詮釋能力。透過與作品的對話,反省生命存在的意義、社會責任,並培養人文關懷的精神。閱讀中國古典及現代文學名篇,培養鑑賞及詮釋能力。透過與作品的對話,反省生命存在的意義,並培養人文關懷的精神。課程內容分為三個單元:第一單元:「親情與愛情文學」。第二單元:「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」。第三單元:「飲食與旅行文學」。
|
社會
|
社會分析
|
性別角色與性屬關係
|
本課程著重在社會文化層次的性別分析,透過關照「性別」議題以及探查「性別」在社會關係與文化脈絡當中的結構特徵,引領學生重新檢視和反思自身的性別意識,以及掌握我們當前所處的性別社會文化環境。藉由引導學生運用社會學觀點來探析性別議題,特別是,著重以鉅觀角度去分析台灣社會中,社會結構屬性如何建構出性別特徵(包括生理性別/社會性別/陰性特質/陽性特質/性別刻版印象/性別政治/身體與情慾的意象)及相關制度。
|
社會分析
|
性別與社會
|
這個課程主要介紹與性別平等有關的理論及實務, 透過對當今社會上性別相議題的探討, 引導同學善用同理心及換位思考, 尊重不同觀點及意見的交流,培養實現代公民性別平等素養。
|
科學
|
自然科學
|
性別中的科學
|
引導學生了解科學領域的性別互動。
|
自然科學
|
性別與科學
|
本課程從科學角度,討探性別的起源、意義,以及性別對個體的沖擊。闡明我們在科學昌明時代討今日,對性別差異應有的態度。另外,在性別平權尚未完善的今日,本課程也挑選一些具代表意義的非主流典型性別之科學家,介紹他們的人
生故事以及所成就科學。
|
修課規定
修習本學程之學生必須修畢八學分(共四門課,並包含「人文」、「社會」與「科學」三大領域),方可取得核發為學程證明之資格。